萼花臂尾輪蟲(Brachionus calyciflorus),隸屬于輪蟲動物門(Rotatoria),單巢綱(Monogononta),游泳目(Ploima),臂尾輪科(Brachionidae),臂尾輪屬(Brachionus),是中國極其常見的浮游動物,也是淡水輪蟲中最主要的種類之一。 圖1 萼花臂尾輪蟲(圖源:作者供圖) 萼花臂尾輪蟲體長通常為200~300 μm,寬約200 μm,這在輪蟲里算體型較大的種類了。被甲很透明,較寬闊;被甲前端有2對長而發達的棘刺,2對棘刺總是中央1對較長,或者2對幾乎同等長短;棘刺之間都形成凹入的缺刻,中間一對向后凹入的缺刻呈“V”形,兩側的凹入缺刻呈“V”形或“U”形;部分萼花臂尾輪蟲有1對側棘刺。被甲后端很圓,有2圓孔,為本體的足伸入或縮入的通路;圍繞圓孔兩旁,有1對后棘刺[1]。 咀嚼器的存在是輪蟲的主要特征之一,不同輪蟲的咀嚼器也大不相同,萼花臂尾輪蟲具有槌形咀嚼器(圖2)。槌形咀嚼器是比較簡單的形式,所有咀嚼板都比較粗壯而堅實。砧枝內側有時雖有橫的溝痕,但并不存在真正的齒。 圖2 槌形咀嚼器(圖源:Jersabek, C D) 圖3 萼花臂尾輪蟲形態構造《中國淡水輪蟲志》 萼花臂尾輪蟲存在地方性形態差異,一年四季在不同地區及不同水域所看到的標本有所不同。萼花臂尾輪蟲在不同時期的形態變化表現在被甲后半部有無側棘刺:無棘萼花臂尾輪蟲沒有側棘刺;異棘萼花臂尾輪蟲有1對長短不一的側棘刺;雙棘萼花臂尾輪蟲的1對側棘刺較為粗大,且長度超過被甲前端中央的棘刺[1]。 圖4 不同形態的萼花臂尾輪蟲 《中國淡水輪蟲志》 萼花臂尾輪蟲是分雌雄的,在其生命周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以孤雌生殖的方式進行繁殖的。但在一定的條件下,有性生殖可隨之發生。也就是說雄體幾乎是沒有“家庭地位”的,只有在生活大環境發生巨大變化,且產生了很多不利于其生活的因素的時候,為了在惡劣環境下生存,它們才會進行有性生殖,短暫性的家庭地位提升可能根本來不及讓雄體感覺到快樂。 部分萼花臂尾輪蟲是以休眠卵復活的形式出生的。所謂休眠卵,是指混交卵和雄體產生的精子發生受精作用后,混交雌體產出的具厚殼的卵[2]。輪蟲的休眠卵都具有極頑強的生命力,能夠經受無水、干旱的生境,并保持活性等待有利生存條件的出現。休眠卵在經過一定時間的休眠后,對特定的萌發刺激產生反應并孵化出非混交雌體,該批非混交雌體就被叫做“干母”:干母會再次進入無性生殖階段,通過減數分裂產生家族的第二代成員,也就是二倍體大卵;緊接著二倍體大卵也延續減數分裂的方式,產生家族的第三代成員,也就是單倍體小卵,由此周而復始,快速恢復種群[3]。 圖5 萼花臂尾輪蟲生活史示意圖(圖源:網絡) 萼花臂尾輪蟲系最普通種類之一,在我國的分布很廣,幾乎在任何區域的任何水體內(除酸性水體),一直從最淺的沼澤到深水湖泊的沿岸帶,都有它的存在。萼花臂尾輪蟲在天然環境中是能夠終年出現的種類,在春夏兩季繁殖力達到高峰。雖然萼花臂尾輪蟲生活史短暫,但其較強的種群繁殖能力可以使其快速占據生態位,并且將藻類產生的初級生產力傳遞給甲殼動物或幼魚等次級消費者,在淡水生態系統的結構組成、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4]。因其具有營養豐富、分布廣泛、適口性好、適應性強、繁殖迅速、大小適中、不污染水體等優點,而成為仔魚理想的開口餌料,現已用作幾十種魚類的開口餌料[5]。 參考文獻 [1] 王家楫. 中國淡水輪蟲志[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61. [2] Gómez A, Serra M, Lunt C D H. Speciation in ancient cryptic species complexes: evidence from the molecular phylogeny of Brachionus plicatilis (Rotifera).[J]. Evolution. 2002, 56(7): 1431-1444. [3] 張吉. 萼花臂尾輪蟲野外群體遺傳多樣性的研究[D]. 大連海洋大學, 2019. [4] Wallace R L. Rotifers: Exquisite Metazoans[J]. Integrative & Comparative Biology. 2002, 42(3): 660-667. [5] 田寶軍. 幾種環境因子對萼花臂尾輪蟲種群增長的影響及蟲體體外消化的初步研究[D]. 重慶師范大學, 2009.